从1969年开始,原油降凝剂在现场中应用的实例逐渐见诸报道。
(1)鹿特丹一莱茵管线 。1969年.ESSO公司在欧洲的鹿特丹管线上对利比亚原油进行了试验。加入0.12%的降凝剂,原油凝点从24°C降至0 °C 。
(2)澳大利亚杰克逊一布里期班管线1984--1991年期间,澳大利亚杰克逊一布里期班管线采用加剂输送工艺,加剂处理温度为 50--70°C.降凝剂加量为0.0125%--0.1%
(3)印度孟买海底管线。1978年,盂买高管线实施降凝剂技术,降凝剂加入量为0.04%,加剂温度60--70°C,原油凝点从30°C降至3~9°C。
(4)荷兰北海海底管线。1985年,荷兰北海海底管线采用添加降凝剂技术,加入量为0.2%,原油凝点从 24°C降至0°C。
(5)大庆油田马惠线。1986年,我国大庆油田利用埃索公司的8361和8806降凝剂复配处理马惠线原油,添加剂用量 0.005%--0.01%,实现了不加热输送。
(6)中原油田濮临线[及河南油田河石管线。1994年,濮临原油输送管线采用CE型降凝剂,降凝剂添加量为0.005%,原油凝点从 33°C降 到 13°C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,达到了节能的目的。
1993年,河石管线加入CE-H降凝剂,加入量 为0.005%,原油凝点从 36°C降到 16°C,原油降凝幅度为20°C。
(7)长庆油田靖一吴华一马管线。1996年,靖-吴-华-马管线加入降凝剂GY-3,降凝剂加入量为 0.005%,原油凝点从 23°C降到5°C。
(8)河南油田双魏管线 。1996年,双-魏管线加GY-3降凝剂,加入量为0.005%,原油凝点从37°C降到27.4°C。
据不完全统计,现在我国已有10多条管线使用降凝剂,但是,由于降凝剂对原油的选择性很强,降凝剂的生产和应用比较复杂,加之原油组分也经常变化,
因而在长输管线上全面推广降凝剂技术并获得更加明显的经济效益,尚须做许多研究工作 .